发布时间:2025-10-17 11:21:56    次浏览
本报评论员岳建国今日评论今日关键词异地救护最好的办法是国家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让公立医院不再把主要精力用在赚钱上。这时候,医院就不会去考虑救护车出行是否赔钱的问题了,各地都会自觉地取缔“120属地化管理”这样的政策。 (详细报道见今日本报A11版)27日晚6时,出生不足21小时的宜阳男童因先天性左肺发育不全伴右肺气肿危急需转院救治,但受各地“120属地化管理”所制约,宝宝的父亲向本报发出“求求你们,我只需要一辆救护车”的求助。最终,经过7个小时“生死速递”,宝宝被转入郑大一附院治疗,生命体征平稳。所谓“120属地化管理”,就是根据地方规定,当地各医院救护车资源只负责本辖区内的救治任务,不负责跨区救护。需要跨区到省会医院进行抢救的宜阳男孩只因运气好,得到了郑州两所医院及洛阳市110联动中心、大河报记者的接力帮助,这才转危为安。但是,其他需要跨区转院救治的患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媒体报道,为了跨区转院,有的开高价求助黑出租车,有的拿出高昂的“救护转运费”让“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送人;有的因为被耽误了时间而失去生命!各个医院的救护车就是为了救人,为何他们只去近的地方不愿去远的地方?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原来问题出在价格上。河南省发改委规定:无论是辖区内还是跨区救护,救护车收费标准是10公里以内20元,过后每公里2元。从这个规定看,地方出台的“120属地化管理”是不合法的,但省发改委制定的收费标准却难以激发医院救护车的积极性。原来,每辆救护车上必须配备随车医生和护士,要有呼吸机、氧气、心电监护等急救设备,实际成本远远高于收费标准,只要上路,就肯定赔钱,开得越远赔钱越多。如果他们要价高,就有可能被投诉,于是,尽量不出车尤其是远处不出车就成了各医院共同的潜规则。也正因如此,这种局面为黑救护车的存在提供了土壤。黑救护车是个体经营,车上往往缺少医护人员,救助设备比较简陋且要价不菲,但急需转院的患者却不得不求助他们,患者家属意见非常大。那么,省发改委为啥把救护车收费标准定得那么低而不参照市场价呢?因为发改委知道,我国重点医院大都是公立医院,而公立医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出动救护车救人是救死扶伤的第一步,价格低廉才能体现出这一性质,不能以赚钱为宗旨。但医院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公益”二字是需要国家拿出足够的经费来支撑的,在国家对医院的投入远远不够时,开支的缺口就必须靠自己挣钱去弥补,至于赔钱的事情,当然是能不做就不做吧。这一做法虽然很不高尚,但上级管理部门也难以深究。总之,让各个医院能在不大幅提高救护车出行价格的前提下,无论远近都积极主动地及时出动救人,是目前必须利用改革实现的目标。据悉,全国一些城市都在考虑推进“非急救转运车辆”的工作,就是采取允许民营参与等各种办法增加“非急救转运车辆”的数量,把各医院最优质的救护车资源用到危重患者身上。这种努力值得赞赏,但却不能解决民营救护车价格高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国家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让公立医院真正体现出公益的性质,从而不再把主要精力用在赚钱上。到了这时候,医院就不会去考虑救护车出行是否赔钱的问题了,各地都会自觉地取缔“120属地化管理”这样的政策了。但在没有实现这一目标之前,国家财政应该按照“多跑多得”的思路对各医院的救护车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