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B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长白添锦绣“东陲”有雄文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1:56    次浏览

【概要】———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成果综述秦正巍巍长白山,被誉为与五岳齐名的东北第一山,令人们心驰神往、赞叹不已。名山大川往往是文兴之地。在这块土地上,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历史与时代交相辉映,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恢弘雄伟的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文化是吉林优秀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吉林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的情感和理念,凝聚着人们对吉林地理人文历史的认知和感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长白山文化建设。早在2002年,吉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重视长白山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促进长白山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010年,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下发了《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长白山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新的台阶。2011年,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整合长白山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201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吉林地域历史文化建设,打造长白山文化品牌”。长白山文化保护、整理和传承取得新成效目前,长白山地区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已超过1万处。其中,我省境内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017处。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乡土建筑及工业遗产等多种类型,整体呈现出类型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和遗产构成不均衡的特点。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白山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整理和传承。目前,我省高句丽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内现有博物馆115座,按照一个省份拥有100座博物馆可以称为“博物馆大省”的标准,我省已迈入“博物馆大省”行列。目前,我省共有收藏可移动文物约180万件,夫余、高句丽、渤海时期文物居东北亚地区之首。东北抗联文物两万余件,居东北第一。馆藏日本侵华档案和伪满档案在国内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十二五”期间,全国有150处“大遗址”,东北有22处,我们吉林占有12处。所谓“大遗址”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省12处“大遗址”中,我省已有6处大遗址完成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并先后对社会开放;4处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正在全面实施;2处大遗址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 目前,全国有2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省高句丽遗址、渤海中京遗址2处名列其中。五年来,我省先后开展35项考古发掘项目,特别是2014年发掘“春捺钵”遗址,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古游牧民季节性渔猎营地、中国发现迄今最早的皇家祭祀长白山神庙遗址、中国首次发掘古“东夏国”遗存、吉林发现东北地区首个辽金时期土盐制作遗址。长白山文化“物化”、“活化”和“转化”获得新突破随着对长白山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整理和利用,长白山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为吉林文艺创作汲取灵感的源泉。这些长白山文化题材文艺作品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吉林的文化形象在全国文化大格局中的价值日益凸显。三年间,吉林省先后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得佳绩。2012年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我省7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总量进入全国前10名。其中,电视剧《永远的田野》、京剧《牛子厚》和广播剧《山湾小站》,都是长白山文化题材的优秀作品。2014年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我省获8个类别10项作品奖,综合成绩全国排名第一。这10部作品中,动画电影《青蛙王国》、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纪录片《东北抗联》、广播剧《野鸭岛》、吉剧《站醒台》也是长白山文化题材。三年来,吉林省10次获得电影“金鸡百花奖”、“华表奖”和电视剧“金鹰奖”、“飞天奖”,这其中,长白山文化题材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和《我的土地我的家》,包揽了全国影视领域所有最高奖项。2012年,吉林省提出打造“北方文学高地”。三年来,我省先后获得全国三大文学最高奖项:“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获奖作家作品,如小说《春香传》、《巨虫公园》和报告文学《粮道》,分别是少数民族题材、生态题材和粮食农业题材,都属于长白山文化题材范畴。这种长白山文化题材文艺作品频繁获得国家大奖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影视方面,反映长白山延边朝鲜族人民生活变迁的《长白山下我的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描写长白山脚下“韩边外”一家四代的传奇经历的《关东金王》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永远的田野》、《我的土地我的家》、《静静的白桦林》等在央视播出。长白山人参故事题材动画片《参娃与天池怪兽》、《贝儿参娃寻亲记》、《长白精灵》播出。长影还制作了我国首部反映当代人参产业和人参文化的影片《人参姑娘》。文学出版方面,描写长白山森林野生动物的长篇生态小说《野猪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生态散文集《狐狸的微笑》、《原始森林手记》出版后广受好评。长白山诗词创作蔚为大观,出版大型诗词集25部,约有诗词2万多首。《东北地域民俗文化文库》、《东北文化源头记录》、《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经济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长白山文化研究丛书》、《长白山神话》等16种图书列入我省“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感受吉林白山松水》、《长白山抗联故事》等24部涉及长白山人文、历史、自然的图书出版发行。纪录片方面,大型人文纪录片《长白山》和《东北抗联》播出多次。特别是《长白山》是首部全面深入展示长白山自然风光、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风貌的力作,囊括了2012年度所有国内及国内举办的国际性纪录片大奖,网站点击超百万。长白山文化传播平台得到新拓展近年来,宣传推广传播长白山文化已经成为全省各个方面、各个战线的一种文化共识和文化自觉。各方力量不断汇聚,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传播声音。2012年6月,省政协成功举办了长白山文化发展论坛。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主旨演讲中,以宏观的文化视角,阐发了对长白山文化价值的认识。2014年3月,“情系长白———长白山画派作品展”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王庆淮、孙天牧和黄秋实等三代百余名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长白山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精神气质。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的长白山讲坛成为理论宣传普及和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成为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成为社会科学普及性、公益性、标志性的文化名片,成为吉林群众求知求新的良师益友。自2013年设立以来,长白山讲坛共举办了讲座2461场,其中主场讲座19场,二次传播辐射到广西、云南、四川、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已经成为吉林省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益性讲座。长白山文化人才队伍得到新加强目前,吉林省致力于长白山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各方面力量不断壮大,渐渐汇聚成为强大的推力,推动长白山文化建设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在长白山文化研究方面,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目前已有会员300多人,举办了7次长白山文化论坛,出版了4辑《长白山文化论丛》。省社科规划办建立22个特色文化研究基地,拥有研究队伍600余人。经过努力,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已经形成基本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区域文化影响力正在逐步形成。省内各高校利用师资优势,纷纷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吉林艺术学院建立长白山文化艺术创作协同创新体,涵盖了各艺术门类创作力量。文学艺术工作者是长白山文化传承传播发扬的重要力量。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吉林文学艺术人才队伍呈现突起态势。目前,省文联拥有省级会员近3万名,国家级会员3000余名;省作协现有省级会员2072名,中国作协会员180名。特别是第八次文代会、作代会召开之后,吉林文学艺术人才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创作热情不断激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此外,吉林省还拥有大量的民间力量,以巨大热忱投身长白山文化建设,成为不可缺少的方面军。